A good handshake for you

嘿!梵谷,想和你說件事

I dream of painting and then I paint my dream.
我夢想著繪畫,我畫我的夢想。


嘿!梵谷,想和你說件事
這件事情就是我們入圍決選了
但還不知道是不是能有機會到荷蘭見見你
至少,這表示我們的確又靠近你一些
從1/55到3/12再到3/7 ,幾個阿拉伯數字,神奇的算著我們的距離

以前看頒獎典禮,都無法體會入圍者有多緊張
現在我們知道了,緊張到我都覺得自己是膽小鬼了

呼~  先告訴你這個消息
結果我們下周揭曉! 晚安

2009.12.31 遇見梵谷

◎ 陳世華

這次在歷史博物館展出的「梵谷展」,主要以梵谷早期的素描作品為主,大部分為人周知的名畫,像是夜間咖啡館 The Night Cafe in the Place Lamartine in Arles (1888)、星夜 The Starry Night (1889)、麥田裡的烏鴉 Wheat Field Under Threatening Skies With Crows (1890) 〈梵谷生前最後一幅畫作〉等名畫都沒有來台;儘管如此,整個展場在主辦單位的細心規劃下,將梵谷從二十七歲起開始自修習畫起,到三十七歲在麥田自殺身亡的這段過程,依不同地點劃分為七個區塊:從比利時波林那吉到法國的奧維,讓觀眾彷彿與梵谷一同經歷了這段短暫卻璀璨的人生旅途。

梵谷早年曾以成為牧師為志向,他想以此解救悲慘人類的靈魂;但他在阿姆斯特丹準備神學院的考試時,過沒多久便對希臘文的動詞變化感到棘手,梵谷在書信中記載的這段過程,他覺得當牧師的目標只是希望把和平帶給貧苦的人,給予他們生活的安樂,為什麼要完成這件事卻要經歷這麼多的痛苦與挫折〈指學習希臘文〉。這段時期,梵谷對繪畫的狂熱也與日俱增,當他1878年被波林納吉的修道院解聘之後,二十七歲的梵谷終於踏上畫家之路。

梵谷學畫的過程先從鉛筆素描入手,對人體比例、遠近法、均衡與畫面的樞密度著手,一步步的學習,並透過臨摹米勒的畫作進自己的技巧。這一時期的素描畫,大部分都是以農民、礦工、紡織婦等為素材,由於缺乏訓練,梵谷早期的作品大部分以側面入畫,避開透視及比例的問題。這些早期的畫作傳達出農村和礦區居民生活的愁苦,畫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始終帶著一抹惆悵,這也反映出梵谷心中的憂鬱。

立志成為畫家的梵谷,一開始就訂下目標,他認為那些表面的形狀與美麗,並不是繪畫的主要目標,需要描繪的不是曲線、色彩或面等關係構成的圖畫,他所要畫的是正在辛勤工作的人們勞動的姿態,與大地鬥爭的人們的汗水、動作、神情。因此,梵谷的畫讓人有種厚實沉重的感覺,這種感覺便是建立在這樣明確且大膽的目標上。

到了海牙時期,梵谷與一名妓女同居,並以她為模特兒。這一系列的婦人系列,讓人覺得封閉無奈的感覺,無論是外在空間的侷促感或是畫中人物的封閉傾向。也許是因為這樣的封閉感,再加上梵谷在學院所習得的石膏像素描課程讓他覺得無限狹隘,因此終於在1883年,梵谷決定前往巴黎,尋求更寬廣的藝術創作環境。

來到了巴黎之後的梵谷,結交不少印象派畫家朋友,並利用點描的技巧和日本浮世繪的用色風格,創作了一些畫作。也是在這一時期,梵谷開始走向創作彩色油畫的路途。梵谷曾在信中提到:「除非使用色彩,否則不能傳達沉默無言的概念。」,他學習印象派「透過光線和空氣的震動,否定對象的固有色,由時刻印在網膜上的色彩動態,再來顯現形狀」;梵谷並利用強調色彩的象徵性作用,成為日後獨樹一格的風格。

梵谷曾與另一名畫家高更短暫同居過,這段同居的日子也是導致著名的「割耳事件」的導火線。除了大家熟悉的版本之外,德國歷史學家研究梵谷與弟弟以及好友高更的往來書信發現,當時的真相或許是:酒醉的高更與梵谷突發激烈爭吵,有隨身配劍習慣的高更怒極之下揮劍斬下梵谷一耳,事後梵谷為避免高更因此獲罪坐牢,而對外宣稱是自己割下耳朵。

總之,這次的事件讓梵谷住進了療養院,開啟了梵谷繪畫上的另一個高峰。 在療養院時期的梵谷,除了描繪病院圍牆內的花園之外,還畫了一系列的柏樹、星星、麥田,成為梵谷繪畫的重要代表物。這一時期梵谷在受到精神上的困擾情況下,仍然持續不斷的創作,讓人們在他的畫作中感受到豐沛的生命力,他透過曲線與螺旋的律動支配著畫面,這些充滿動感的畫作讓人彷彿將被吸到畫裡頭似的。

梵谷離開療養院之後,步上人生旅途的最終站─巴黎西北方的奧維。在這裡,梵谷由於內外交逼的不安與絕望感,選擇了自殺結束自己的一生。短短三十七歲的生命,十年的繪畫生涯,卻留下了這麼多嘆為觀止的作品,在生前卻得不到應有的待遇,令人想起不勝唏噓。

本次的畫展除了能讓人看見梵谷畫作上的超凡,也讓人看見這位畫家堅持一生的追求,牆面上許許多多摘錄自梵谷書信中的文字對話,都相當的發人省思。不少觀眾走到展區最後的幾幅畫作前,看到梵谷一生的結尾竟然是如此倉卒,再對比牆面上的動感且能量充沛的畫作,臉上都透露出哀戚的表情。

2009.12.31 星空場

Dear Vincent:Dreamcatcher

第一天  Zundert桑德特     起點:梵谷出生地       

「...O Zundert! Memories of you are sometimes almost overpowering…」
                                          - Vincnet Van Gogh, 3 october 1876

Zundert為梵谷的出生地,並且在此地成長至十一歲;人說環境孕育出人的性格,且梵谷在他去逝前的幾幅風景作品中都隱約透露出他對家鄉景色的懷念,來到Zundert我們看的是梵谷夢想的起點,而並不只是那空泛的古蹟外殼。


第二天  Nuenen努南 谷底見巔峰:食薯者

「…我不了解將來,西奧,但我知道一個永恆的律則,那就是一切都會改變;…我寧願失敗,也不要做在那兒無所事事。」
                                     - Vincnet, July 1885 in Nuenen

1883年在梵谷30歲之際,他帶著疲憊的身心靈回到了避風港-家。在開始學畫的十年之間,在努南時期是他的另一轉折點,在這裡他的畫風成熟,並且畫出代表作「食薯者」,同樣在人生轉折路上的我們,希望能延著梵谷的足跡,漫遊思考屬於我們自己的定位。


第三天 庫勒慕勒美術館(Kröller Müller Museum) 

「我在大部分人的眼光之中是怎麼樣的呢? -一個無名小卒,一位怪人,或一位令人不愉快的人...很好,縱使這是真的,我也要藉由我的作品顯示 :這樣一個怪人,這樣一位無名小卒的心中有什麼東西要表達。」
-Vincent Van Gogh, July 1882

諾大的森林中,隱藏著珍貴的寶藏,這裡是庫勒慕勒美術館。庫勒慕勒太太憑著對藝術的熱愛,收藏許多梵谷作品,打造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天地,在這理,我們將藉著她對藝術的熱情,探索梵谷、探索屬於你我的夢想之地。

第四天 海牙Den Haag 夢的搖籃  

「一個人應該傾聽的並不是畫家的語言,而是大自然的語言。…我現在對於藝術,對於生命本生有一種寬闊,豐富的感覺,所以當人們試圖強迫我時,他們的話聽起來覺得很刺耳和虛假。」
                                                        -Vincent Van Gogh, July 1882

海牙畫派曾在荷蘭掀起一波藝術熱潮,吸引了無數藝術家前往此地,梵谷也深受其吸引,這座靠海城市的獨特魅力,是畫家對夢想的堅持。如今,我們也將隨著梵谷尋夢之心,來到海牙,從拾筆作畫的畫室起跑。


第五天 鹿特丹Rotterdam 重生之城

「苦惱不該聚在我們心頭,猶如水不該積在沼池一樣。」
-Vincent Van Gogh, August 1889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鹿特丹就因遭德軍的轟炸而全毀,鹿特丹人從瓦礫中重建起別具風格的建築,廣受世人矚目,被認為是現代建築的實驗場。在這段旅程中,將體驗到一座城市由毀滅到重生的洗禮,這除了需要不屈不撓的精神,更需要的是經歷從無到有的勇氣,而這也將是印證夢想的最佳城市。

第六天 Amsterdam都會洗禮 

「今天下午我走了很長的路,…在這個特殊的風景和環境中表現了那麼多的事物,它似乎在說:『要有勇氣,不要害怕。』…」
- Vincnet Van Gogh, 16 April 1877

每個人在年輕時總有一段想到都市奮鬥的日子,總覺得這樣未來才不會留下遺憾。而梵谷,一個南方來的青年,來到了大都會,在這裡他開了眼界、也嚐到苦頭,報考神學院的失敗,讓城市叫人又愛又恨,但越是五光十色的地方,我們越是容易發現多面向的自己。這次來到阿姆斯特丹,除了梵谷美術館外,我們特地安插了林布蘭特探訪行程,我們想一窺這位荷蘭大師帶給梵谷的影響。








我們的漂鳥計畫


對於梵谷與荷蘭印象

梵谷二十七歲才立下當畫家的志願,雖然起步比別人晚,但憑藉著驚人的意志力與不屈不撓的決心,在短短十年的創作生涯裡,留給世人無數驚嘆。荷蘭是世界聞名的低地國,國土整整低於海平面一公尺,儘管生存條件如此嚴苛,荷蘭人仍然奮力與海爭地、與之抗衡;梵谷便是這樣典型的荷蘭人,他遭時代的背離、世人的嘲笑,卻仍堅持運用手中的畫筆,直抒胸中錯落美麗的場景,終於在畫布上留下不朽的光影。

探索重點

本次探索重點放在「挫折/重生」的主軸上,利用梵谷與荷蘭兩項迥異的題材卻類似的足跡,並置一人一地由舊歷新、打破而後創新的過程,達到自我開創的目的。

梵谷早年渴望成為一名傳教士,一直到努南時期理想破滅,才立下當畫家的志願;這段重生的過程,我們將從梵谷的出生地開始探索,經過梵谷理想破滅卻留下名畫「食薯者」的努南小鎮,再到海牙自我磨練的畫室故居,最後前往兩座留下梵谷最後身影的美術館:庫勒穆勒博物館及梵谷美術館。這段旅程除了渴望更貼近梵谷其人生前一履一足的那份悸動,也是體驗傳統荷蘭如何孕育出這位不朽畫師的歷程。

此外,我們還特別選擇了鹿特丹這座在二次大戰中遭德軍全毀,卻能在幾年後迅速嶄獲新生的城市,感受荷蘭這個國家強韌的生命力與荷蘭人反映在建築上豐沛的創造力。

Writer 隊員介紹:陳怡如

Writer 隊員介紹:高照慈

Writer 隊員介紹:周韵洳

Writer 隊員介紹:陳世華